第一百六十八章 开发和保护同样重要(2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  “李卫国啊,俺知道,不是你们这的民兵连长嘛,这小伙子真厉害。”一个李卫国的同行说道。

    “还是小伙子啊,有对象了没?”一个中年人问道,他也是村长。

    老村长哈哈大笑:“你们就别惦心了,国子早就有主,不过俺们村里可不少好小伙儿呢,想给介绍对象的趁早。”

    结果还真有人动了心思,觉得这大馒头屯今非昔比,真要是把自家闺女嫁过来,以后肯定能过上好日子。

    不仅仅是村长队长他们忙,李卫国也一直都没闲着,这些日子,李卫国带着人,又搭起来好几座大棚,都是准备开春给水稻育秧的。

    还好有了去年的经验,大棚建设得很是顺利。

    既然把大棚建起来,那也不能闲置,先种点大棚蔬菜,等到年前,能卖就卖点,实在不行,还能留着自个吃呢。

    郑先农去上大学,大棚就落到鲁大龙头上,他一个人是肯定伺候不过来的。

    所有准备种植水稻的村民,凑在一起商量一番,决定每家出一个人,给鲁大龙打下手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鲁大龙手下,也有了二十多个人。

    他领着这些人,整天在大棚里面忙活。

    今年种植的蔬菜品种增加不少,除了去年的芹菜韭菜之外,还增加了黄瓜。

    而大棚里面专门有一小块地方,是属于李卫国的,而且他种植的作物,也与众不同。

    “国子,你这是种人参籽啊?”王大拿瞧出来门道,换成旁人,还真不认识这东西。

    李卫国点点头,他蹲在那,用手扒出一个个小坑,每个坑里放一枚参籽,然后又培上土,全程都十分仔细。

    王大拿则摇摇头:“国子,你这不行啊,你这参籽,明显是山上野生棒槌采集的,要是种植园参,得用马牙子。”

    他说的马牙子,就是园参种子的品种,和野山参略有不同。

    “大拿叔,我就是准备等发芽之后,移栽到林子里的。”李卫国尝试的是移栽林下参,不过目前他手头的参籽数量不多,只能先少量试试。

    王大拿有点明白了,不过继续摇头:“那也不成,人参籽是最难发芽的,你就这么种到土里,肯定不能发芽。”

    像是在野生环境下,人参籽通常是被鸟兽吃掉,在肚子里经过一部分消化,外面的种皮被消磨掉一大部分,再排泄出来之后,就比较容易发芽。

    ….“没事,我就是试试。”李卫国拿起小水壶,开始喷水。

    一共才五十多粒儿人参籽,拢共也没占多大的面积。

    “俺瞧着够呛。”王大拿也就站起身,出去放鹿了,估计等到发不出芽来,李卫国也就死心了。

    李卫国却是笑而不语,他还是有点信心的,要知道,小水壶里面的水,那浓度是按照一比十来勾兑的。

    一连过了十多天,他也不见参籽冒芽,挖出来一个瞧瞧,一点都没变样,丝毫没有发芽的迹象。

    还真不信邪了,他又从宝珠里面弄出来点水,这回换成一比五的试试。

    这水就连他也省着使,一天就能取一瓢,而且就算你想多攒点都不行,取出来要是不用的话,一天之后,里面的灵气基本就全都消失了。

    又过了一个礼拜,他又挖出来一颗参籽,这玩意确实出了名的难发芽,还是一点没变样。

    李卫国也气得直瞪眼,干脆直接把宝珠里面的水调出来一瓢,挨个给五十多粒儿参籽浇了一遍,正好用完。

    这次要是再不发芽,他也没招了。

    等第二天李卫国来到大棚的时候,终于发现在黑油油的土里,冒出来一支支的嫩芽,它们看上去是那样的纤细,却又充满生机。

    哈哈,总算是发芽啦,李卫国也心头大喜,嘴里忍不住大笑起来,结果把棚子里干活的人都给招来了,就连在鹿场干活的王大拿,也闻讯而来。

    王大拿仔细研究一下那些小苗,确定不是杂草之后,也满脸的不可思议:“国子,真发芽了!”

    李卫国也牛哄哄地点点头:“大拿叔,等到来年,把参苗移栽到林子里,几十年之后,咱们也能……”

    王大拿摆摆手,打断了他的畅想:“园参能够移栽,可是真正的野山参,俺还没听过也能移栽的,人挪活,树挪死,这野山参最有灵性,别说移栽了,就是上面的叶片被野牲口啥的吃了,都会在地底下休眠好些年。”

    休眠也是野山参的特性,或者说是一种自保的手段,它们可以在土壤下面休眠,然后指不定啥时候又冒芽。

    所以老百姓都传言,说人参会跑。

    李卫国这下也不敢确定:“大拿叔,那就等来年试试,如果都能顺利成活,我再想法多弄点参籽,把整个大山当成咱们的参园子。”

    大伙当然不信,嘻嘻哈哈地研究一阵,不过对于李卫国的想法,他们还是比较佩服的。

    毕竟野山参的生长周期非常长,最少也要二十年以上,才初具药效。

    二十年,这都一辈人了,能有这么长远的规划,可见李卫国的心胸,甭管最后成不成,都值得称赞。

    而随着天气越来越冷,村民也正式开始进入到猫冬儿模式,日子变得清闲起来。

    每到这个时候,有一种人最忙,那就是保媒的。

    ….他们正好利用冬闲,走村串户,给年轻人牵线搭桥,所以定亲和结婚的,一般也都放在这时候。

    往年间,来大馒头屯说媒的,大多是想看村里的女青年,介绍给外村。

    至于村里的小伙子,找对象一般不大容易。

    这个原因说起来也简单,都是穷给闹的。

    谁家也不愿意把自个闺女打发到大馒头屯这个穷山沟,吃不上穿不上的,那不是受罪嘛。

    可是今年有了很大的不同,大馒头屯分田到户,家家收入都不错;而且守着大山,现在也变成优势,能够采集山货,这又是一大笔收入。

    日子好过了,自然来说媒的也就多了。

    这一天,王大拿邀请李卫国去他家吃饭,因为他儿子王小龙,今天相亲。

    王小龙也算是李卫国的手下,负责在水库打渔,所以李卫国也就欣然前往。

    进院看到一个马爬犁,等李卫国进屋一瞧,好家伙,还有熟人。

    只见一个大汉从炕沿上站起来,结结实实给李卫国来了个熊抱,赫然是李大勐。

    “勐子,你咋来了?”李卫国也好不惊喜,使劲拍拍李大勐的后背。

    “国子哥,给小龙介绍的对象,是俺们李哑巴屯的,知道俺对这边比较熟,所以就让俺跟来了。”李大勐也非常开心,他最乐意来这了。

    撒开李卫国的胳膊之后,李大勐这才把客人给介绍一番。

    来的是女方的父母,还有一名介绍人。

    李卫国打量一下那个姑娘,长得挺周正,穿着也朴素,而且李大勐既然也跟了来,说明肯定不差。

    不然以李大勐的性子,肯定就跟王大拿交实底儿了。

    “欢迎啊,快坐,赶了这么远的路,赶紧上炕暖和暖和。”李卫国嘴里热情地招呼着。

    女方的家长也姓李,而且李卫国去那边送梅花鹿的时候,还见过李卫国。

    于是大伙坐下聊天,李卫国也就表扬了王小龙几句,夸这兄弟肯吃苦干活,每月也有固定收入。

    这年头相亲,除了人品,也就是看家庭了。

    像王大拿这种,在农村也算是比较出色的了。

    媒人也在旁边帮衬,所以一时间气氛很好,不出意外的话,这门亲事应该差不多能成。

    饭菜也十分丰盛,有鱼有肉,还炖了两只小公鸡,香喷喷的一大盆。

    连媒人都眉开眼笑的:今天能造一顿好的。

    其实从吃喝方面,也能瞧出来一家子的日子好坏。

    等小酒喝到高兴处,俩孩子的亲事也就定下来,剩下的事情,就慢慢商量。新笔趣阁

    李卫国和李大勐则聊了不少他们那边鹿场的情况,还算不错,没有遭损的,过冬的草料和精料,也都准备妥当,就等着来年割鹿茸呢。

    “勐子,你有没有办法弄到参籽,不要园参,要野山参的。

    李卫国想起参籽的事情,就顺口向李大勐询问。

    李大勐摇摇头:“还真没这玩意,一般就算挖到棒槌,也把参籽洒在周围地上,这是咱们放山人的规矩。”

    这话倒是一点不假,正规的放山人,都懂得永续利用这个理儿。

    不过李大勐也没叫李卫国失望:“国子,我去年上我大爷那边买鹿,他们那边的林子,出产的野山参比咱们这边多,等到来年红榔头市的时候,咱们去那边转转。”

    说完他又有些不忿地摇摇头:“可惜啦,要是江东那边,棒槌更多,都被毛子给占了!”

    李卫国听了,倒是心里一动,按照原本的生活轨迹,他还在那边放了好几年山呢,不过是受人雇佣,就赚个工钱。

    但是现在不同了,他有着宝珠这种逆天的东西,采挖到棒槌,直接收进里面,神不知鬼不觉的。

    而且一道大江,根本就拦不住他,还不是想啥时候过去就能过去。

    他不由得越想越兴奋:“好,勐子兄弟,等到明年夏天,咱们一起去瞧瞧,最好干一票大的!”

    “好。”李大勐是不知道,李卫国的想法是多么骇人。

    等到吃饱喝足,事情也商定下来,李大勐这才赶着爬犁,拉着几个人踏上归途。

    .

    隐为者提醒您:看完记得收藏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