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九章,不作死就不会死!(2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

    “傻孩子,运气是一时的,能力是一世的,一个只有运气的帝王,不可能创造光武中兴,更不可能让大汉延续几百年。”

    这是王安石和其子,也是这个时候,他产生了想要报效国家的心思。

    大梁,他不屑,不过只是逆臣贼子,朱温父子也没能力当天下共主。

    岐国,晋国,楚国,蜀国,吴国..............都是国,但不是他心中的那个国,他想等待那个让天下归一的人。

    但这个人,有可能是李星云吗?

    要知道。

    拿下大梁也只是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,还有岐国,晋国,楚国,蜀国,吴国........他们可不一定会愿意臣服大唐。

    若只是昙花一现,就如同三国时期的蜀汉,最后也不过是一场空,大汉终究是不能三次续命,成为了一段历史。

    【两年前,岐国,凤翔府。】

    在一处茶水摊里面,一对父子相对而坐。

    他们一身儒衣打扮,看上去就很不简单。

    “父亲,我观这岐国百姓,有的人好像早就知道岐王就是女帝,神色没有惊讶,有的人却显得非常惊讶,这是为什么呢?”

    “聪明人心中早有猜测,只是一直不能确定,女帝和岐王为什么不能同时出现?这就是岐王掩藏自己女儿身的最大漏洞。”

    “父亲,孩儿还是心有疑惑,按理说,岐王这是欺骗了他们,可他们却没有丝毫不高兴,反而是很开心岐王可以和大唐天子结合。”

    “自从大唐出现那位女皇后,黎民百姓,对于此事看的也很开了,只要国泰民安,其实他们不在乎金銮殿上坐的人到底是男是女。”

    “父亲,不得不说那位大唐天子真好命啊!不良人苦心竭力三十年为他谋划复国,如今岐王居然也因为女儿身,最后不得以成为了他的皇后。”

    “没有什么不得以的,这是种双赢的选择,一山不容二虎,除非一公一母,他们不过是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,只能说大唐天子命确实好。”

    这也是王安石和其子,他们从东都洛阳一路游历到岐国凤翔府,看见了很多很多,这个心有大志的男人,也终于下定了决心,决定了报效国家。

    王安石不知道李星云为什么这么好运,岐国女帝居然愿意拿整个岐国做嫁妆,但这也说明了,如今李星云复辟的这个大唐,绝不是曾经的蜀汉。

    大汉不能三续其命,这是很多人的遗憾。

    但现在的大唐,二次续命看来是稳住了。

    ...........

    大唐皇宫,大明宫,金銮殿偏殿。

    三个时辰过去。

    两百多位学子大多数都完成了自己的策论,只有少部分学子,还在认真撰写策论,但只要完成了的策论,都会呈现在礼部官员和李星云的面前。

    李星云自己暂且不谈,礼部包括礼部尚书水祥运在内,大多都是一群老头子,他们聚在一起争论谁的策论更好,等待李星云钦点状元等前三甲。

    礼部官员负责的东西和李星云不一样,他们只是考核这些贡士学子的策论。

    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进士,进士出身,基本上都已经可以直接入朝为官了。

    还是中样官,不是地方官。

    而李星云,他需要根据贡士学子的策论,钦点前三甲,也就是状元,榜眼,探花,哪怕是只是一名探花,对于这些贡士学子而言,也是光宗耀祖。

    若是状元,这个贡士学子,不,大唐状元的老家,祖地,全都会因为这名大唐状元出名,成为闻名大唐的状元之乡,回老家,父老乡亲都会迎接。

    “头疼啊!”

    李星云已经看了三个时辰的策论,头都炸了。

    他大概明白了。

    为什么第一次提起今年进士录取名额翻倍的时候,礼部官员看他的目光如此怪异,原来是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天。

    不作死就不会死!

    策论写的短也就罢了,几百上千字,要是写得长,那就是上万字,两百多篇的万字策论,足够让他几天不吃不喝看到猝死。

    当然了。

    李星云也不是每篇策论都认真细看,他只看那些让自己眼前一亮的策论,他不想第一次当皇帝就猝死在大殿之上。

    不知过去了多久。

    李星云脑子昏昏沉沉想打瞌睡的时候,终于看到了一片让自己感兴趣的策论。

    【六国论】

    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

    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

    或曰:六国互丧,率赂秦耶?

    曰:不赂者以赂者丧,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。故曰:弊在赂秦也。

    秦以攻取之外,小则获邑,大则得城,较秦之所得,与战胜而得者,其实百倍。

    诸侯之所亡,与战败而亡者,其实亦百倍。

    则秦之所大欲,诸侯之所大患,固不在战矣。

    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斩荆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

    子孙视之不甚惜,举以予人,如弃草芥。

    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后得一夕安寝。

    起视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

   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无厌,奉之弥繁,侵之愈急。

   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。

    至于颠覆,理固宜然。

    古人云:“以地事秦,犹抱薪救火,薪不尽,火不灭。”

    此言得之。

    齐人未尝赂秦,终继五国迁灭,何哉?与嬴而不助五国也。

    五国既丧,齐亦不免矣。

    燕赵之君,始有远略,能守其土,义不赂秦。

   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,斯用兵之效也。

    至丹以荆卿为计,始速祸焉。

    赵尝五战于秦,二败而三胜。

    后秦击赵者再,李牧连却之。

    洎牧以谗诛,邯郸为郡,

    惜其用武而不终也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,可谓智力孤危,战败而亡,诚不得已。

   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,齐人勿附于秦,刺客不行,良将犹在,则胜负之数,存亡之理,当与秦相较,或未易量。

    呜呼!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,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,并力西向,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。

    悲夫!有如此之势,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,日削月割,以趋于亡。

   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!

   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,其势弱于秦,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。苟以天下之大,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国下矣。

    .........

    看到这里。

    李星云揉了揉眼睛,他的脑子自动把下面的策论翻译成了白话文,免得自己脑袋真的一不小心就炸掉了。

    然。

    唐与秦不同,唐传数十代,秦二世而亡。

    秦虽强,子软弱,始皇一生努力化为无。

    唐有太宗,大唐盛世,万国来朝,贞观之治。

    唐有玄宗,开元乐土,文化昌明,四海同歌。

    虽后世有黄巢和朱温之乱,但世家大族几乎灭绝,土地兼并得到了极大的缓解,重症之人必须用重药,重症之国也必须下狠手。

章节目录